作者:陈碧茹、康维礼、陈炳光 时间:2021-08-03 出处:心理科睡眠监测室 编辑:lsw 点击次数:5870
阴某,男,15岁,因“时常无故进入睡眠状态1年余”就诊。
患者于2019年11月无明显诱因渐起病,病初学校老师反映其上课时经常进入睡眠状态,几乎每节课都入睡,无论上午或下午都容易入睡,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脾气变得暴躁,易怒。
头颅MRI示:双侧额顶叶脑沟局限性增宽。
入科时查体:意识清,定向力完整,检查合作,对答切题,自知力部分存在,性格内向,就诊后于检查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SLT)。
监测当天问卷自评:自觉睡眠差1年;失眠程度:较差;主要为:多梦、夜尿多;日间发复出现不可控瞌睡1年;每天上午3次,下午2次,每次瞌睡持续约30分钟,瞌睡后头脑清醒许多。MSLT监测后自评:第一段:浅睡有梦(梦见在教室及过马路);第二段:深睡有梦(梦见在宿舍睡觉和同学打闹);第三段:浅睡有梦(梦见认识了1个人);第四段:浅睡有梦(梦见在学校);第五段:无睡无梦。5次小睡中有4次进入睡眠状态,其中有4次做梦。
MSLT监测分析:5次小睡中有4次进入睡眠状态,第五段未睡,因患者急于尽快结束监测,对小睡监测产生影响,故剔除第五段小睡。其前4次小睡平均入睡潜伏期7.4分钟;前4次小睡中出现4次SOREMP,平均REM潜伏期1.3分钟,平均睡眠效率56.3%。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结果(+),支持发作性睡病。目前MSLT被公认为是白天过度嗜睡诊断的可靠方法。
据了解,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虽无法治愈,但能够通过药物或行为、心理干预等方式进行症状缓解。发作性睡病的一般治疗:指导患者在白天进行规律性小睡,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持续觉醒状态,要逐渐形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每天固定时间入睡,要保证固定的睡眠时间,规律性午睡并减少倒时差、昼夜颠倒的现象出现。药物治疗:主要包括3方面:1、精神振奋剂治疗日间嗜睡。2、抗抑郁剂改善猝倒症状。3、镇静催眠药治疗夜间睡眠障碍。非药物治疗:通过心理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减少白天过度睡眠、控制猝倒发作、改善夜间睡眠。 调适心理行为,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尽可能减少发作性睡病伴随的症状或疾病。 减少和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不良反应。虽然心理行为干预缺少循证研究证据,但临床经验提示,心理行为干预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值得推荐。
【专家点评】: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但一般认为与遗传和环境相关,其特点是伴有异常的睡眠倾向,包括白天过度嗜睡,夜间睡眠不安和病理性REM睡眠,临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白天过度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症状,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病因不甚明了,目前研究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为REM睡眠的调节障碍,对紧随在NREM睡眠周期后的REM睡眠的控制丧失,不论在睡眠开始还是清醒期,进入REM睡眠的倾向均增加。临床表现:1、发作性嗜睡:患者醒时一般处于经常而波动的警醒水平低落状态之下,午后更为明显,嗜睡程度增加时,即发生短促睡眠,大多数患者在发作前先感到睡意加重,单调的环境(如在阅读或听课时)容易诱发,典型病例可发生于各种活动中(如进食、发言、驾驶车辆、操作机器等),每次发作持续数秒钟或数小时,多数持续数十分钟,睡眠程度大多不深,容易唤醒,醒后一般感到暂时清醒,一天可发作数次。2、猝倒症:猝倒是一种短暂的、完全可逆的运动抑制的发作,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随意肌张力丧失或降低,常由于大笑、发怒、情绪激动、紧张、疲劳或饱食而诱发。典型发作为颌部松弛,头向前垂落,双臂倒向一侧和双膝张开。3、睡瘫症:在睡醒后或入睡时偶然发生四肢弛缓性瘫痪,患者意识清楚,但不能出声或动作,往往伴有焦虑和幻觉,多在数秒钟或数分钟缓解,偶然长达数小时,他人碰及患者身体或对其讲话时常可终止发作,但缓解后如不行动可能复发。4、入睡幻觉:常与睡眠瘫痪同时出现,主要在倦睡期发生幻觉,以视、听幻觉为主,亦可能为触、痛觉等体觉醒幻觉,内容大多鲜明,多为患者日常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