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时间:2020-11-12 出处:神经外二科 编辑:lsw 点击次数:2697
李女士, 55岁,因“头晕、记忆力下降3月余”于2020年10月6 日入院。
患者近3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记忆力下降,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无吞咽呛咳,于外院就诊,行头颅MRI检查提示“右侧桥脑角脑膜瘤”,未予特殊处理,现为求进一步诊疗来神经外二科门诊,门诊以“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收治入院。
入院查体: 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双瞳孔等大同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听力下降。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指鼻试验欠稳准,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入院诊断:1.右侧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2.梗阻性脑积水
入院完善相关检查,于10月11日全麻下行“右侧桥小脑角脑膜瘤切除+硬膜修补+颅骨成形术”,术中可见病变质地韧,位置深在,与脑干粘连紧密,予超声刀辅助下分块切除,术程顺利,术后加强监护治疗。
现神志清楚,回答切题,遵嘱动作,右眼睑闭合不全,伸舌稍右偏,咳嗽反应可;头部敷料包扎,创口愈合良好,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2.5mm,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
入院头部MRI“病变严重推挤脑干,引起严重脑积水
术前头部CT
术中TOF及肌电图监测情况
术后头部CT:病变被完整切除,脑积水缓解
术后头部MRI
术后病理
【专家点评】
神经外二科林涛主任指出:桥小脑角区肿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0%,其中约6%~15%为脑膜瘤。这些肿瘤通常起源于颞骨岩部外侧到第V颅神经间后表面的硬脑膜。Cushing和Eisenhardt首先在1938描述其类似于“听神经瘤”。肿瘤起源部位常使其临近的重要血管解剖结构发生变化扭曲。因为大部分CPA脑膜瘤源于颅神经后方(Ⅴ、Ⅶ/Ⅷ、Ⅸ和Ⅹ),这些神经被向前推移,与肿瘤间有完整的蛛网膜分隔。然而,因为这些结构处于术者的视野盲区,在肿瘤切除后期才被辨识,所以易受到手术操作的损伤。邻近病变向内侧移位的血管包括基底动脉、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依据CPA区脑膜瘤的定义,病变的临床表现、手术的难度及预后不同。为解决上述异质性的问题,根据肿瘤与内听道(IAC)的位置关系,将CPA脑膜瘤分为内听道前、内听道后及前后联合三类。内耳道后肿瘤的亚型分类根据肿瘤是否突入内听道。内听道前型又被细分为向内/上生长的肿瘤(伴或不伴肿瘤扩展到Meckel’s腔、幕上或内听道)以及向内/下生长的肿瘤(伴或不伴肿瘤扩展到颈静脉孔、内听道或枕骨大孔)。这些分型预示了手术的难度及预后。肿瘤位置越靠内侧,累及Meckel’s腔、内听道(IAC)、幕上、颈静脉孔或枕骨大孔的,预示着更糟的预后;累及颈静脉孔的肿瘤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最密切相关。正如预期的那样,这些因素提示肿瘤只能次全切除、复发的风险升高。CPA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同这一区域的其他病变类似。常见的症状包括听力丧失、眩晕、头痛、面部疼痛/麻木、平衡失调。少见症状包括偏瘫、脊髓病变、偏身麻木、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梗阻性脑积水导致的颅高压症状。位于内听道前的肿瘤通常早期即有三叉神经损害(面部疼痛/麻木)、轻度面瘫以及听力下降。内听道后部肿瘤通常长到很大才出现症状,表现为小脑功能障碍。向下生长的大肿瘤,需要耳鼻喉科对声带和吞咽功能进行评价。某些CPA脑膜瘤在核磁共振图像上很难同听神经瘤鉴别,因为这两种肿瘤都是均匀强化的。但是CPA脑膜瘤的中心通常不在内听道(IAC),而是广基底粘附于岩骨脊后方的硬膜或小脑幕。脑膜瘤很少起源于内听道内,但它们能继发地侵入内听道。内听道一般不会扩大,并且肿瘤与颞骨岩部的夹角较大。听神经瘤使内听道增宽,并与颞骨岩部形成锐角,其内可能有囊性成分,被膜后部可能有脑脊液裂隙。对于脑膜瘤患者,应仔细评估T2加权像以确定是否存在软膜受累或血管被包绕的情况。脑组织水肿常表明软膜侵犯,如果追求彻底切除,将增加手术并发症的风险。该例病人病变体积大,与脑干粘连紧密,质地韧,嵌入小脑性生长,切除困难。术中予切除右侧小脑半球极,充分暴露肿瘤,离断基底,瘤内减压,分块切除肿瘤,达到预期效果。
尊龙凯时 地址:广州市沙太南路578号 邮政编码:510510 电话:86(020) 62323939
咨询手机:13922111505 邮箱:999brain120@163.com 传真:86(020) 6629 9224
Copyright 2006-2019 www.sdhxxclgs.com 尊龙凯时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87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