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年04月24日 出处:检验医学中心 肖海华供稿 编辑:lsw 点击次数:9718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包括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等。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引起严重的出血性肠炎,临床表现为低热、痉挛性腹痛,开始水样便,继而血样便。少数患者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除胃肠道症状外,还可出现高热、呕吐、呼吸道症状和急性肾衰。治疗同其他大肠埃希菌肠炎。有观点认为使用抗生素可导致细菌释放毒素溶血尿毒症。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是婴儿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伴有低热、呕吐和腹泻,黏液便不带血。轻者不用抗生素治疗,对严重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感染者,需要抗生素治疗,口服新霉素、庆大霉素,另选氧氟沙星或三代头孢菌素等。儿童避免使用喹若酮类药物、四环素药物及磺胺类药物等。
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是旅游者和婴儿腹泻的常见病,鉴定主要依据肠毒素和血清学鉴定,临床表现为水样腹泻,恶心、呕吐、寒战,有时发生脱水或中毒症状。轻者不用抗生素,较重者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治疗原则与EPEC基本一致。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与志贺菌有共同抗原,侵犯上皮细胞,其发病机制与痢疾相似。引起痢疾样症状,发热和肠炎,黏液血便,便中有红细胞、白细胞。治疗方法同细菌性痢疾,常用磺胺类药物、呋喃类药物和喹诺类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