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年10月30日 出处:检验医学中心供稿 作者:肖海华 编辑:xzd 点击次数:7271
动物感染范围较广。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于胞质中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negri body),具诊断价值。
狂犬病病毒能在多种细胞包括原代细胞、传代细胞及二倍体细胞内增殖。地鼠肾细胞是我国目前广泛应用于制备疫苗的细胞,只有一个血清型。
抵抗力较低。热、紫外线、干燥等可迅速降低病毒活力,易被强酸、强碱、甲醛、碘、乙醇等灭活。肥皂水与去垢剂也能使之灭活。
人患狂犬病主要是被患病动物咬伤所致,但破损皮肤黏膜接触含病毒材料也可感染。犬一般于发病前5天,唾液中出现病毒。人被狂犬咬伤后,病毒随犬唾液经伤口进入人体。病毒在入侵部位的肌肉细胞中增殖,然后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侵入周围神经,并上升到神经节直至中枢神经系统。在脑组织中病毒迅速增殖扩散,沿传出神经传至唾液腺及其他组织。潜伏期通常为3-8周。短者10天,长者可达数年。咬伤部位距头部愈近、伤口愈深、伤者年龄愈小,则潜伏期愈短。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感染:狂犬病病毒主要在受侵犯的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内大量增殖而引起神经细胞功能紊乱和退行性变。早期症状有发热、头痛、焦虑不安、流涎、咬伤部位有蚁行感等。发作期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躁动不安、吞咽或饮水时喉头肌肉发生痉挛,甚至闻水声或其他轻微刺激均可引起痉挛发作,故又称“恐水症”。兴奋性持续3-5天后,转入麻痹期,终因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病死率几乎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