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2年12月24日 出处:检验医学中心 编辑:lsw 点击次数:11254
致病物质
1、(1)荚膜:是肺炎链球菌主要的致病因素。有荚膜的肺炎球菌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有利于细菌在宿主体 内定居并繁殖。
(2)肺炎链球菌溶血素:高浓度时对实验动物有致死性。对人的致病机制尚待确定。
(3)紫癜形成因子:注入家兔皮内,可产生紫癜及出血点并伴有 内脏出血。紫癜形成因子与人类肺炎球菌感染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4)神经氨酸酶:在新分离株中发现,能分解细胞膜糖蛋白和糖脂的N-乙酰神经氨酸,与肺炎链球菌在鼻咽部和支气管黏膜上定植、繁殖和扩散有关。
2、所致疾病主要引起人类大叶性肺炎,成人75%的肺炎链球菌肺炎及50%以上严重的肺炎链球菌菌血症是由1—8型、12、14及16型肺炎链球菌引起,以1、2、3型最多见,其中3型肺炎链球菌因产生大量荚膜,毒力强,病死率高。儿童大叶性肺炎以1、6、14和19型多见,其中以14型最常见。该菌常寄居在正常人口腔及鼻咽部,一般不致病,只形成带菌状态。但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致病。临床症状为突然发病,高热、寒战、胸膜剧烈疼痛、咳铁锈色痰。10%—20%的患者可于高热期伴发菌血症。其病理表现主要是最初肺泡内有大量纤维蛋白渗出液,继之是红细胞和白细胞向肺泡内渗出,最终导致病变部位肺组织实变。病变通常仅累及单个肺叶,故称为大叶性肺炎。肺炎链球菌也可侵入机体其他部位,引起胸膜炎、中耳炎、乳突炎、心内膜炎及化脓性脑膜炎等,尤其是呼吸道病毒感染者或婴幼儿、老年体弱者。
3、免疫性肺炎链球菌感染后,机体可建立较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故同型病菌的二次感染少见。其机制主要是机体在发病后5—6d,可产生荚膜多糖型特异抗体,与荚膜结合后,肺炎链球菌易被机体吞噬细胞吞噬杀灭;补体在清除病原菌过程中亦有调理作用,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结合后,可增强吞噬细胞对病原菌的吞噬。1、4和25型荚膜多糖尚能直接激活补体的旁路途径,这在特异性抗体未产生前,对入侵病菌的杀灭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根据感染部位不同采取不同标本,如痰液、脓液、血液、脑脊液等。
2、直接涂片镜检对痰、脓或脑脊液沉淀物标本,可涂片进行革兰染色镜检,若发现典型的成双排列、有荚膜的革兰阳性球菌,结合临床症状可做初步诊断。
3、分离培养与鉴定将痰或脓液直接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37℃孵育24h后,挑选溶血的可疑菌落做进一步鉴定。血液及脑脊液先在血清肉汤培养基中增菌后,接种到血琼脂平板上分离培养并鉴定。
4、肺炎链球菌的鉴定主要应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其中以胆汁溶菌试验、菊糖发酵和奥普托辛试验最为常用。必要时可做小鼠毒力试验。在上述试验中,肺炎链球菌均为阳性,而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为阴性。
5、肺炎链球菌型别鉴定
(1)荚膜肿胀试验:亦称为Quellug试验。新鲜标本悬液与等量不稀释的肺炎球菌分型诊断血清混合后,覆以盖玻片,油镜下观察。标本中肺炎球菌若与同型免疫血清相遇,荚膜将显著增大。
(2)凝集试验:将可疑肺炎球菌与已知标准分型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若细菌凝集成堆,为同型肺炎球菌。
防治原则
多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对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有较好效果。目前,这种多价疫苗已包括肺炎链球菌的23个型。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治疗,因人群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菌型在不断变迁。且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因此需加强肺炎链球菌的菌型监测,在治疗前做常规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