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10%-15%的肺吸虫病患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发热、头痛、呕吐、部分性及全身性癫痫发作、偏瘫、失语、共济失调、视觉障碍、视乳头水肿、精神症状和痴呆等。根据症状分为急性脑膜验型、慢性脑膜炎型、急性化脓性脑膜脑炎型、脑梗死型、癫痫型、亚急性进展性脑病型、慢性肉芽肿型(肿瘤型)和晚期非活动型(慢性脑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流行区的脑型肺吸虫病病人可多达2%~5%,尤其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常为一次或连续多次吞入大量囊蚴者。在脑中寄居的虫体破坏脑组织形成囊肿,虫体还可游走窜行,造成多处损害,形成多发性囊肿。如侵及基底神经节内囊或丘脑等部位则后果更为严重。由于病变范围多变,症状常视其侵犯脑组织的部位和病理改变的程度而定,以头痛、癫痫及运动神经障碍较为常见,其临床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盘水肿等,多见于早期病人。 (2)炎症性症状,畏寒、发热头痛、脑膜刺激症等,亦多见于早期。 (3)刺激性症状癫痫、头痛、视幻觉、肢体异常感觉等,多因病变接近皮质所致。 (4)脑组织破坏症状,瘫痪、感觉消失、失语、偏盲共济失调等。 这些症状一般出现较迟。脑型患者在痊愈过程中脑内病变可形成钙化灶脑钙化灶的发现,结合临床及CT等的检查结果,有助于定位诊断。这些患者难以从痰、粪及胃液中找到虫卵,但免疫学检查仍呈阳性反应。 并发症:脑型肺吸虫病可能并发颅内压增高癫痫等并发症。 治疗方案 1.病原治疗: 急性和亚急性脑膜脑膜患者可用吡喹酮或硫双二氯酚治疗。吡喹酮10mg/kg口服,3次/d,总剂量120-150mg/kg;硫双二氯酚成人剂量3g/d,儿童50mg/(kg.d),分3次口服,每疗程10-15天,需重复治疗2-3疗程,疗程间隔为1个月。慢性肿瘤型应手术治疗。疾病早期进展中病死率可达5%-10%,晚期慢性肉芽肿形成预后较好。 吡喹酮对中国两个虫种均有良好的作用,不良反应轻微以头昏、恶心、呕吐、胸闷多见,一般不影响治疗病人治疗后癫痫消失或减少,偏瘫和脑膜炎可完全恢复使用阿苯达唑治疗肺虫病疗效确切,其剂量为400mg/d,连服7天。对斯氏肺吸虫效果更为明显。硫双二氯酚也有一定疗效,但较吡喹酮为低,且不良反应较多,已有被取代的趋势。 2.手术治疗 有明显压迫症状,且病变不属于萎缩型者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可采用减压术。当病灶局限、形成脓肿或囊肿时也可切除病灶,术中应尽量去除成虫阻止更多的神经组织受损。若病灶与脊髓有粘连时以不损伤脊髓为原则。 预防 1.积极治疗病人,在流行区加强卫生宣教,不饮生溪水不食生的或半生的溪蟹和蜊蛄。改变吃醉蟹、腌蟹的习惯。 2.积极治疗病人与感染的家畜,并对粪便加强管理,避免虫卵随雨水冲入溪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