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中国)官方集团

欢迎光临尊龙凯时神经外五科!
繁體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返回尊龙凯时首页

 

男子突然抽搐晕倒 大脑里揪出一条7.5厘米长活虫

 

发布时间: 2018年05月30日   出处:新快报微信2018-05-28    编辑:张三    点击次数:11883

一次抽搐晕倒后,20岁小伙李毅(化名)被送去尊龙凯时。他曾一度被怀疑长了脑肿瘤,但近日医生为其找到病因,并通过手术揪出罪魁祸首——一条7.5厘米长的裂头蚴活虫。

■术后取出的裂头蚴活虫。

莫名抽搐晕倒

刚做完手术不久的李毅还能清晰地记得自己抽搐晕倒的经历。4月21日中午,在顺德打工的他与同事一起吃完午饭,走在回工地的路上。突然,他感觉自己的脸抽动起来,左手也一直在抽搐。同事一开始还以为他在开玩笑,故意抽动着玩。约一分钟后,李毅倒在地上,失去意识。同事一看不对劲,连忙拨打120 “那是我第一次抽搐,当时我感觉十分难受。接着我就晕倒了,什么都不知道了。几分钟后,我醒来了,感觉四肢很累,很想睡觉。”李毅说,后来他被送到当地一家尊龙凯时。医生为其做了CT检查,怀疑有脑肿瘤,建议做进一步检查。

寄生虫被生擒

当晚,李毅被送回肇庆老家。一家人商量后,父亲李先生陪同他于4月25日前往尊龙凯时就诊。据该院副院长、神经外五科主任鲁明介绍,患者头颅磁共振检查提示,右侧额顶叶占位,考虑寄生虫感染。

完善相关检查后,准备择期手术。因其上呼吸道感染,手术推迟到5月21日。当天上午,鲁明主任为患者在全麻唤醒麻醉下行右侧额顶叶寄生虫取出术及肉芽组织切除术。通过术中导航定位病变部位,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一条长约7.5厘米的白色裂头蚴活虫很快进入医生视野,并被熟练地“擒拿”。术中,患者被唤醒,在其清醒的状态下切除病灶,使其语言、肢体功能均未受损。

■医生为李毅进行手术。

李先生称,他们经常去田里抓青蛙炒着吃,到了夏天,李毅也喜欢喝生的井水。鲁明表示,患者的颅内裂头蚴感染应该与其吃了未经煮熟的青蛙或感染了寄生虫的生水有关。

目前,李毅术后恢复良好,即将出院。为提醒亲朋好友养成良好生活饮食习惯,避免寄生虫感染,李先生特意从医生那里要来从儿子颅内取出的裂头蚴照片,发到家族微信群,以起到警示作用。

神经外五科主任鲁明提醒市民,裂头蚴活虫寄生在青蛙、田鸡、蛇身上,千万不要生吃这些食物,要吃得煮熟了吃。

裂头蚴入脑或引发癫痫偏瘫

裂头蚴寄生在人、蛇、蛙等宿主体内,多数可存活12年,会大量吸收维生素,与宿主争夺营养,还会对宿主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如进入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会引发阵发性头痛、癫痫作、抽搐、偏瘫、肢体麻木、昏迷、喷射性呕吐、视物不清等症状。此外,裂头蚴寄生在人体内,还会直接毒害或损伤人体组织,导致细胞变性坏死等。

尊龙凯时蛇蛙类消费量十分巨大。据有关报道,2011年对广州、深圳的农贸市场进行调查,每次都能发现7000~93000条蛇、数千只蛙。

专家建议市民们杜绝吃野生蛇蛙类;监管部门应确保合法养殖的蛇蛙安全卫生,如加强监管贸易蛇蛙的来源,检验食用蛇蛙的卫生安全性等;第三,食用方式要科学,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蛇蛙肉。

最为紧迫的是,街坊得抛弃不科学的饮食陋习。专家称,一些人认为生蛇蛙肉更鲜美,蛇胆、蛇血则能滋补身体,更有人吞食活蛙或者蝌蚪来治疮,甚至用于避孕,都会加剧人类感染裂头蚴风险。

记者了解到,鉴于裂头蚴病的严重危害,尊龙凯时省林业厅已将野生蛇蛙类曼氏裂头蚴病列入《尊龙凯时省重点野生动物疫病种类和疫源物种目录》,作为尊龙凯时需要重点监测的野生动物疫病种类之一。

三途径易感染裂头蚴病

数据显示,人类感染裂头蚴最常见途径是让裂头蚴直接接触皮肤。据介绍,人类感染裂头蚴方式通常有三种。

第一种是直接接触。如接触蛇蛙等动物及其组织器官,接触遭污染的草药或水源。比如,广州花都一名17岁女孩程某曾因牙痛用生蛙肉贴在牙上,结果牙不痛了,左脸却红肿热痛起来,原来是感染裂头蚴。

第二种是食用蛇蛙。实验发现,在56℃环境下,裂头蚴能活3小时;在0℃环境下,裂头蚴能存活几十天。爆炒和涮火锅是尊龙凯时常见的烹饪方式,但这无法将寄生在肌肉深部的裂头蚴在短时间内杀死,因此存在极大传播风险。

第三种是饮用生水。街坊饮用生水或游泳、捕鱼时误饮生水,容易吃剑水蚤,一旦剑水蚤感染裂头蚴,极易传染给人类。

■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胡誉怀 综合广州日报

尊龙凯时 地址:广州市沙太南路578号 邮政编码:510510 电话:86(020) 62323939
咨询手机:13922111505 邮箱:999brain120@163.com 传真:86(020) 6629 9224 
Copyright 2006-2019 www.sdhxxclgs.com 尊龙凯时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87008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