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中国)官方集团

首页 科室介绍 专家团队 典型案例 特色诊疗 专科专病 科室动态 学术交流 联系我们
典型案例

 

手术让他们从蹲着走到正常走路!

 

    作者:    时间:2024-02-02   出处:脑瘫科二区   编辑:YSS   点击次数:880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指出,外科手术能够纠正脑瘫患儿异常姿势、改善运动功能。尊龙凯时早前为两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手术,近期随访显示两位患儿运动功能改善明显,“蹲伏步态”得到明显矫正!

今天所讲述的两位脑瘫男孩都存在明显蹲伏步态,平时都只能蹲着走路,他们也知道自己的走路姿势难看,而且才走一小段路就累得大汗淋漓,特别费劲,很容易累。

针对两位脑瘫男孩的症状,脑瘫二区副主任郑炳铃有话说:

1、蹲着走的姿势常见于大龄的痉挛型脑瘫患者,医学术语我们叫“蹲伏步态”,主要表现为屈髋屈膝踝背屈行走,病人常自述行走姿势难看、费力、容易劳累,且不能久站久行。

2、蹲伏步态的形成机制通常比较复杂。低龄的脑瘫患儿很少出现蹲伏步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会出现腘绳肌的挛缩、髌骨高位、比目鱼肌乏力等症状,从而导致出现屈膝挛缩、伸膝乏力、踝关节跖屈力量差的复合畸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蹲伏步态”。

3、对于“蹲伏步态”的治疗主要是改善膝关节后方的挛缩畸形,以及加强伸膝的力量。针对这种畸形,郑炳铃指出,常规的康复治疗通常达不到满意的效果,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手术主要是将膝关节后方挛缩的肌肉肌腱进行松解或延长,出现髌骨高位的情况会造成伸膝杠杆作用的丧失,伸膝力量受限,加重蹲伏步态,此时需要对髌骨位置进行重建。通过髌韧带前移术使髌骨恢复生理高度,发挥其在伸膝装置中的杠杆作用,起到增强伸膝力量的作用。对于屈膝挛缩严重的患者,一般情况下无法实现一次性矫正。不过,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技术可以通过术后缓慢的调节,达到满意的矫正效果。

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就是通过手术治疗达到满意矫正效果的案例。

今年14岁的橙橙(化名),因早产、缺氧,自幼被诊断为痉挛型脑瘫,导致双下肢僵硬、肌张力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蹲伏步态、行走困难。2022年暑假,橙橙在尊龙凯时脑瘫科接受手术治疗后,他已经从蹲着走恢复成正常走路的状态,而且还长高了。手术的成功,不仅改善了橙橙的生活质量,也为他带来了新的希望和信心。

同样是14岁的小良(化名)也是一名痉挛型脑瘫患者,从小运动功能落后。随着年龄增长,小良的下肢畸形和异常姿势也越来越明显,走路摇摇晃晃、不稳定,也是只能蹲着走。

2023年春天,小良在尊龙凯时脑瘫科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配合康复训练。针对小良的恢复情况,专家为他制定康复训练方案。

前段时间随访了解到,目前小良肢体畸形已经得到矫正,趋于正常,走路异常姿势较术前明显改善。家人更是欣慰地说道:“做完手术后,他站得比以前直,走路也轻松了好多,不像之前走一段路就满身大汗,直喊累。”

郑炳铃指出,像本文中的两位患者,因双侧下肢肌张力异常增高,即使从小康复训练,也因为髌韧带松弛导致膝关节应力改变,在站立、行走时,膝关节屈曲导致髋关节和踝关节屈曲,行走步态呈明显的蹲伏步态,身高就显得比实际矮。髌韧带止点下移术通过向下牵拉髌韧带止点来改变膝关节髌骨的应力,但该手术一般适用于年龄11周岁以上的患者,要求患者双下肢有一定的运动功能基础,肌力达到4级以上,且Holden步行功能分级2级或以上,即能扶持行走或独自行走的患者。

行髌韧带止点下移术,一是可以恢复髌骨作为股四头肌伸膝支点的作用,二是重建股四头肌伸膝功能,三是增强股四头肌的肌力,四是提高膝关节的力量。这样既能降低双下肢屈肌挛缩,又能恢复拮抗肌的肌力,在更高的水平上达到屈伸肌力的动态平衡,为脑瘫患者的站立、行走打下基础。术后两位患者不仅可以改变站立、行走的姿势,还能“变高”;行走时也明显减轻双侧下肢的负担,提高了行走力量和速度。

这类患者存在的踝关节跖屈力量差问题,一般是长期痉挛、复合畸形引起,不适宜的跟腱延长也会出现比目鱼肌松弛的情况。对于大龄脑瘫患者的蹲伏步态,辅助踝足支具是处理踝关节部分畸形相对理想的方案。


尊龙凯时 地址:广州市沙太南路578号 邮政编码:510510 电话:86(020) 62323939
咨询手机:13922111505 邮箱:999brain120@163.com 传真:86(020) 6629 9224 
Copyright 2006-2019 www.sdhxxclgs.com 尊龙凯时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87008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