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碧茹 康维礼 曾彦萍 温友禄 宁连才 时间:2022-09-06 出处:心理行为医学科 编辑:lsw 点击次数:2787
【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19岁,患者因“夜间睡眠时四肢乱动、乱喊叫2年余”来院就诊,初步诊断为:非器质性睡眠障碍。患者主诉近2年夜间睡眠差,夜间睡眠时经常出现四肢乱动、乱喊叫,几乎每晚都出现。次日不能回忆,白天有疲劳感而就诊于心理科。
检查中患者意识清,问答切题,白天嗜睡明显,交谈中得知患者夜间睡眠差3年,加重1年,平日睡眠时好时差,主要表现为睡不踏实易醒、睡眠表浅、噩梦多、早醒、常说梦话、睡中惊醒、睡梦中大喊大叫、睡中有拳打脚踢、入睡后自觉下肢抽动、入睡恐惧、晨起口干。日间精神疲倦、精力不足、乏力、白天不能控制的瞌睡(上午、下午各有5次)、记忆力下降、伴有头痛、心情烦躁。
因患者夜间有异态行为及白天不可控制的瞌睡,考虑睡眠行为障碍合并发作性睡病,予检查睡眠脑电录像监测+多次小睡潜伏试验。睡眠脑电监测结果回示:
1、排除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及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疾患;
2、客观性失眠,提示睡眠表浅易醒,N1期睡眠增多,REM潜伏期明显缩短及REM期睡眠增多;
3、磨牙症(出现磨牙47次,指数5.1次/小时,伴有锉齿声);
4、R期睡眠行为障碍(监测中出现较多异态睡眠行为活动,表现为突然头部大力摇晃伴屈右腿摆动行为;右侧卧睡眠中突然受到惊吓急促呼吸,接着翻身双手伸出比划动作,似与他人打架行为活动;右手抬起摆动动作伴自言自语;扬下巴后突然快速伸出双手抓东西样动作,紧接着伴头摇晃动作;右手抬起用力砸床行为;右腿用力摆动伸懒腰伴大喊大叫等异态行为);
5、中度异常脑电图,提示:清醒期背景慢波活动较多,考虑嗜睡因素较大。多次小睡潜伏试验结果回示:5次小睡中进入睡眠状态次数5次,平均入睡潜伏期0.4分钟;5次小睡中出现SOREMP睡眠次数5次,平均潜伏期0.2分钟;结论:多次小睡潜伏试验结构(+),结合PSG+VEEG评估结果,支持发作性睡病。
多次小睡潜伏试验:让患者白天进行4-5次小睡来判断其白天嗜睡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每两个小时测试一次,每次入睡后描记15min,未入睡则描记20min。计算患者入睡的平均潜伏期时间及异常快速眼动睡眠出现的次数,睡眠潜伏时间≤8min者为嗜睡,并出现2次或者2次以上的SOREMP;睡眠潜伏时间>10min者为正常。
【专家点评】
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征共包含5个方面。(1)日间嗜睡:日间嗜睡是发作性睡病的主要表现,是诊断发作性睡病的必须条件。(2)猝倒发作:发作性睡病分为I型和II型,I型伴有猝倒发作,患者在情绪激动时身体发软、甚至无力跌倒,猝倒又分为全身型和局部型,典型的猝倒为倒地发作,易于识别,但局部肌肉的失张力,为不典型猝倒,如眼睑无力下垂、颈肌无力偏斜等。(3)睡眠麻痹:患者在快入睡或快醒时表现为意识清醒,但四肢动不了。(4)睡眠幻觉:在睡前出现幻觉,以幻视为主。(5)夜间睡眠紊乱:如失眠、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RBD等。RBD也是发作性睡病常见症状,患者表现为多梦、梦话及梦境相关异常运动行为,这是REM期运动失调所致,正常人在REM期肌张力缺失,RBD患者REM期肌张力存在。因此,发作性睡病患者很可能以异态睡眠为主诉就诊,患者可能以睡眠瘫痪或睡眠幻觉,甚至以RBD的症状就诊,而忽视日间嗜睡问题。研究发现,发作性睡病伴RBD与不伴RBD 比较,前者下丘脑分泌素更低。伴猝倒的Ⅰ型发作性睡病患者下丘脑分泌素同样低于不伴猝倒的Ⅱ型发作性睡病患者。提示发作性睡病伴RBD和下丘脑分泌素缺乏有关。
尊龙凯时 地址:广州市沙太南路578号 邮政编码:510510 电话:86(020) 6232 3939
咨询手机:13922111505 邮箱:999brain120@163.com 传真:86(020) 6629 9224
Copyright 2006-2019 www.sdhxxclgs.com 尊龙凯时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87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