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时间:2014-01-13 出处:广州日报2014-01-12 编辑:张三 点击次数:42521
对于“陌生环境恐怖症”的患者来说,电梯是一个可怕的地方,自己会被困死在里头。(GETTYIMAGES供图)
文/记者伍君仪 通讯员胡誉怀
因为害怕而不敢身临险境,是人类自我保护的反应机制。有的人反应过激,对于安全的地方也怕得要死,甚至长年不敢走出家门一步,就可能患有“陌生环境恐怖症”了。他们担心自己会被困死在人群、电梯、飞机里头,或者失控做出疯狂的行为。精神心理专家指出,要治好这种毛病,就是要让他们明白到“险境”其实没有危险,适当吃点药疗效更好。
病例:20年难出家门一步的女子
英国米德尔斯布勒港40多岁的女子苏·柯帝士是一名“资深”的陌生环境恐怖症患者。20年前的一天,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去图书馆,忽然有一种奇怪的焦虑感涌上心头,之后是一阵恐惧感袭来,吓得她迅速回家,但仍怕得要命。之后,她每天会发作15~20次。后来她彻底不敢再走出家门,还发展到对洗头、刷牙甚至坐下后再站起来等日常小事都十分害怕。这么多年来,柯帝士一次都未能带两个孩子出去玩过,连后来举行婚礼都是在家中的客厅草草完成的。
近年来,她为了自救,开始通过网上自助课程接受训练,并通过网络了解当地的街道状况,逐渐勇敢地尝试走出家门,但最远也只是到过自家旁边的第二盏街灯。
害怕:不去“逃不掉”的地方
如果你一离开家就觉得害怕,就可能有“陌生环境恐怖症”了,有时又称为广场恐怖,是指对那些让你感觉难以逃离的空间。陌生环境可以是开阔的广场、人群,也可以是各种交通工具,患者一旦身临其境就会感到强烈的恐慌和焦虑。因此,他们会避免单独出门、坐车、坐飞机、坐电梯、过桥、去人多的地方等,非去不可的话就必须有人陪同。结果,他们的生活空间被压缩在家里以及周围很近的地方,一旦出了这个“安全圈”就会很紧张。即使在家里,他们也可能每个月要发作几次。
陌生环境恐怖症通常在20岁出头起病,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患者多次发作之后,就会担心自己再次发作,即所谓“预期焦虑”,即使没有发作也惶惶不可终日,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例如,患者因为害怕出门而错过很重要的聚会,因为怕坐电梯而宁愿爬楼梯。由于长年不敢离开家,患者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受到严重妨碍,例如有的人无法工作,有的严重依赖家属过日子,例如要别人帮忙买东西。
尊龙凯时心理科副主任金俊介绍说,恐惧是人类的保护反应,可让你远离危险,例如晚上在空旷的地方紧张度和反应水平上升,能让你遇到危险后迅速离开。但是,恐惧超出正当的反应,达到疾病的程度,严重不符合现实,就是恐怖症了。除了社会功能受损,患者往往有严重的情绪问题,长期紧张焦虑,令植物神经功能也发生变化,导致心慌、手心出汗,感觉自己快要失控了。长期如此,还可出现头痛、头晕、胸闷、心情沮丧、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症状。
此症的病因尚不清楚,金俊称有遗传和教育的因素。有些人天生就是胆小的性格,就容易犯病。有的人受过一次很害怕的精神刺激,以后形成条件反射,再出现类似的刺激就会回避。家长对孩子教育要注意培养自信的性格,不能过多地保护,以免增加日后患恐怖症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培养他们自我防护的能力。
认知:没有谁会被真正“困死”
金俊说,陌生环境恐怖症的治疗首选新型抗抑郁剂,可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还可用镇静催眠的药物改善睡眠障碍。在心理治疗上,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例如怕坐飞机的人,只要有人陪着坐两次,加上安慰解释,就不怕了。又如怕坐电梯的人,可以向他们解释电梯是安全的,陪着一起看电梯的外形和构造,然后感受坐电梯,先坐到低层,再坐到高层,其间可用药降低紧张度。接触害怕对象要循序渐进,患者就不容易恐惧,否则他们会逃跑。
美国焦虑症专家弗雷德里克·纽曼博士建议患者搞明白两件事:
一是在所谓“可怕的地方”,没有谁会被真正困死出不来。无论是在电梯、飞机、饭馆,还是在银行排队、参加派对,你都不会失去人身自由。这些空间总是可以逃离的,例如从电梯的外面观察,你会看到电梯门上有一个钥匙孔,是专门设计用于紧急开门的。
二是无论情况有多么糟糕,在惊恐发作的时候你都不会失控。患者往往担心自己害怕起来就会失去控制而做出难看或者危险的事情,例如晕倒、尖叫、呕吐,甚至开车撞向人群、冲出大桥护栏等——实际上,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
尊龙凯时 地址:广州市沙太南路578号 邮政编码:510510 电话:86(020) 6232 3939
咨询手机:13922111505 邮箱:999brain120@163.com 传真:86(020) 6629 9224
Copyright 2006-2019 www.sdhxxclgs.com 尊龙凯时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87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