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0年09月17日 作者:康复治理科 编辑:lsw 点击次数:5021
卢某,女,38岁,主诉间断咽部不适2年余,加重3天。患者咽部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无咽痛及呼吸困难。自服“紫苏颗粒”及西药(具体及用量不详),无效。上述症状间断出现,思虑及外感时加重。近期因家中琐事烦恼不堪,症状愈重,无法缓解。现患者咽部异物感,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咽部粘膜无红肿热痛,扁桃体无肿大,胸膈满闷不适,舌淡,苔薄。脉左寸尺弱,右寸弱而微涩。平素怕冷,易感冒,纳差,睡眠可。
中医诊断:梅核气(脾胃虚弱,营卫不和)。予呼吸方(白芥子,细辛,木香,前胡,生麻黄,甘遂),以姜汁调成膏状,取指甲盖大小,用胶布贴于膻中、中脘、公孙穴,2小时后取下。
一个月后二诊,患者咽部异物感完全消失,因午后受凉而鼻塞流涕,全身酸痛,胸满不适,舌苔脉象无显著变化。继予上方贴敷,加风门、天突、大椎穴。
三诊,患者无咽部异物感,无胸部不适感,鼻塞流涕明显减轻。继续予上方贴敷。
一个月后回访,患者诉诸证已愈,未再发作。
【讨论】
梅核气又称为梅核风、梅核、膈气及回食丹等。其多由于情志因素,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气机不和,聚湿生痰,痰气交结,上逆咽喉而致;或平素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运失健,水湿内停,聚湿生痰,土壅木郁,肝气郁结,痰气交阻于咽喉而发病。治疗上,多以疏肝解郁,兼以养血活血、利咽、通络、健脾消食、安神、理肺、清热、滋阴润燥。
本例患者诊为梅核气,表现为脾胃虚弱,营卫不和。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机升降时常,气结于咽喉,故咽喉不适。患者脾胃吸收障碍,不能水谷精微不得上承,土不生金,肺卫失和,故患者易于外感。外感风寒,肺卫失宣,子病及母,加重咽部之症。故取用温肺化痰之药,贴于健脾和胃之穴。方中白芥子温中散寒,利气豁痰,细辛祛风散寒,通利鼻窍;前胡降气化痰,散风清热;生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木香行气健脾消食,以利运化,助肺气,助诸药行肺气,化痰饮。膻中为心包募穴,亦为八会穴之气会,长于理气,气机通畅,则气郁得解,痰核得消。中脘为胃之募穴,亦为八会穴之腑会,长于和胃健脾,通降腑气;公孙为脾经之络穴,亦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有健脾化湿,和胃理中之效,与中脘配合,共奏健脾和胃之功。诸药与穴位配合,体现了“培土生金”的治疗方法,故患者一次贴敷即效。二诊针对患者外感之症,方药不变,再取风门、天突、大椎三穴解表散风,宣通肺气。三诊时患者表证减轻,再予原方原穴,增强效果。经过三次贴敷,患者告愈,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