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8年11月07日 出处:康复训练中心 作者:凌舒婷 编辑:XL 点击次数:9193
患者,男,53岁,因“反复失神发作1月,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半月”入院。诉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神发作,持续时间约2-5妙不等,醒后无明显头痛头晕等不适。半月来出现记忆力下降,伴有反应迟钝,外院头颅MR示“左侧额叶占位,性质待查”,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遂来尊龙凯时。
望诊:精神可,神志清,面色萎黄 舌苔白 形态偏瘦
问诊:纳差,眠可大小便正常
闻诊:呼吸平稳,余无特殊
切诊: 肤温可,脉率齐,一息五至,脉沉细
诊断:1、左侧额叶占位;2、症状性癫痫
治则:健脾,益气固表
短期治疗目标:改善纳差,补气益血
长期目标:增强体质,益气固表
治疗方案:予隔物灸法治疗,每日一次,日灸20壮。
治疗方法:以4号脾胃方为主,方中党参味甘,性平, 补助中州而润泽四隅。白术味苦、甘,性温,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消食除痞之要药也。淮山味甘,性平补虚劳,充五脏。三药共奏补中益气,健运脾胃,筑后天之基。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开郁化滞,暖脾胃而散寒邪。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合温平药则杀肝而益脾,一治两得。二药肝脾同调,是以肝木无犯脾土。
患者家属诉,治疗两次后明显改善纳差现象
治疗间断一日后,患者神志较清,精神可,可理解大部分语言,部分可对答。与前周相比,纳差改善,语言表达较差,续予壮灸疗加强体质,以5号免疫方,辅以4号药粉,方中黄芪味甘,性温,去皮而用,以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益元气而补三焦。党参味甘,性平,得黄芪而实卫。白术味苦、甘,性温,兼参、芪而补肺。黄精味甘,性平,宽中益气,使五藏调和,肌肉充盛,骨髓强坚。四药补益肺脾,土旺而能健运。
脾胃虚寒根本在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壮灸是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补脾胃、促进新陈代谢,以达到治疗疾病之功效。壮灸疗法是在我国传统灸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脐疗方法,它以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自拟组方研末作为底物,再取相应组方与食盐混合制成的药盐为隔物,填满整个脐部(即神阙穴)后,夹取橄榄大小的圆锥形艾柱放置其上进行熏灸,以激发人体经气,调节气血阴阳及脏腑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它集经络腧穴、药物作用和热力学刺激三种功效于一身,具有回阳补虚、温肾健脾、宁心安神、防病保健等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近年来在尝试隔物灸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中药粉底,以增加隔物通透性,提高热力及药物的传导性,在临床上获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脾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脾虚证是指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比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临床表现。
因此,壮灸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外治法 ,其温补脾胃作用早在古代已经提出。元代医家罗天益《卫生宝鉴》中主张用灸法温补中焦,取气海、中脘、足三里三穴作为“灸补脾胃之主方”施灸,认为此方多灸可“生发元气”、“滋荣百脉”,以温养脾胃、强壮补虚、升提中气、调和阴阳。对于脾虚证患者常使用壮灸疗法进行治疗,并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