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0年06月04日 出处:康复治疗科 编辑:lsw 点击次数:4449
神经源性膀胱主要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出现病变导致膀胱、尿道功能失常,从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的总称。发生机制:如下图
病因
所有可能累及有关排尿生理活动及神经调节过程的神经性病变,包括中枢性、外周性以及外伤和炎症等。例如:脑血管病变、帕金森症、多发性硬化症、糖尿病、脊髓膨出、脊髓损伤、骨盆腔的外伤或手术、感染性疾病等。
此外,不良的排尿习惯、器官老化、焦虑等因素也会影响膀胱功能,造成神经源性膀胱。
1.神经源性膀胱分类及临床表现
国际上一般根据临床表现与尿流动力学特点制定分类,主要临床表现在于尿急、尿频、排尿困难、压力性尿失禁等,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反射性尿失禁、尿意丧失,且还会伴随大便失禁、便秘、肢体瘫痪、会阴部感觉丧失等神经系统症状[1]。
治疗方法
1.Brindley骶神经前根电刺激(SARS)
将Brindley骶神经根刺激器手术放置在S2-4前根,包括植入部分与体外部分,体外控制发出刺激信号,通过电磁感应传递到皮下接收器刺激神经根,刺激时膀胱逼尿肌与括约肌均会出现收缩[2]。由于括约肌反应较快,刺激停止后括约肌会出现松弛,而膀胱逼尿肌仍持续收缩,使得患者排尿[3]。通过体外控制器发出信号,植入电极收到信号后产生间歇性电流,刺激骶神经传出纤维,引起尿道括约肌与膀胱逼尿肌收缩,并利用收缩特性诱发反射后排尿,可有效防止其尿路感染,并对患者肾脏起到保护作用。有文献指出[4],早期进行这类手术的患者,术后膀胱容量均出现增加,残余尿量减少,缓解了压力性尿失禁,部分患者能够恢复控尿。但仍存在部分并发症,会出现反射性射精、脑脊液漏,术后电极植入处会出现电极移位与感染,使得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5-6]。
2.阴部神经刺激(PNS)
阴部神经电刺激属于特殊的电刺激疗法,主要作用靶点为阴部神经,可通过调节强度、频率、脉宽调节膀胱逼尿肌的协同作用,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7-8]。与骶神经电刺激相比,阴部神经刺激,能够改善尿频、尿急、肠道功能等,目前大多研究学者将表面电极作为刺激方式,通过直接刺激阴部神经或刺激阴部神经的分支。由于生殖器背神经位置表浅,可使用表面电极,女性可置于靠近阴蒂的部位,男性置入阴茎背侧[9]。由于电刺激要求高振幅刺激,但人体耐受有效,这种刺激方式更加适合感觉减退的脊髓损伤患者。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尤其是骶神经电调节失败的患者,阴部神经刺激可作为新的治疗方法,但目前仍缺乏可靠稳定的刺激技术,需要临床进行长期的评估[10]。
3.经皮胫神经电刺激(PTNS)
脊髓损伤后膀胱过度活跃的患者,由于口服抗胆碱类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会由于不耐受,症状难以得到缓解,需要采取高效、便捷的治疗方式。经皮胫神经电刺激属于安全微创的治疗调节技术,可激活胫神经的躯体传入纤维抑制膀胱活动,目前该项治疗已经在盆底功能紊乱中获得一定认可,对膀胱过度活动具有长期安全治疗,对尿流动力学有积极影响[11]。PTNS在治疗期间通过将直径为34GA的穿刺针刺入胫骨后,约为3-4cm深,通电后将拇趾弯曲及刺痛感为定位标志,每周1次,每次30min,通电时刺激参数在0-10mA范围内,调节电压脉冲强度、固定脉冲宽度200ms、频率20Hz,且穿刺不良事件较少,但仍会出现穿刺部位微小血肿。PTNS具有良好的缓解脊髓损伤优势,但目前仍缺乏统一的治疗指南,需要进一步完善[12]。
4.盆底肌电刺激
通过将柱状电极插入肛门或阴道中,使用电极两端电流刺激盆底肌肉组织,产生肌肉收缩运动。但盆底肌电刺激治疗机制不够明确,主要是由于刺激阴部神经传入纤维,通过神经元连接到骶髓逼尿肌核,有效抑制逼尿肌核兴奋,刺激阴部神经传出纤维,增强了提肛肌与尿道周围横纹肌功能,提高了尿道关闭压[13]。
小结
目前多种神经电刺激治疗中,骶神经电刺激是发展迅速且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措施,对电极、刺激器进一步研究,能够使得手术方式更加微创,且并发症较低。对于神经源性膀胱障碍患者,电刺激是一项值得考虑的治疗方式,不同方式进行神经电刺激取得一定成效,患者在治疗期间安全有效,能够缓解其相关症状,但目前临床电刺激治疗方式较多,具体采取何种刺激需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以合适患者且符合适应症为准。
参考文献
[1]刘志红.简易膀胱测压结果指导间歇导尿对促进神经源性膀胱障碍康复的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2017,30(3):215-216.
[2]郑芳,张凯,巩红岩等.超声检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逼尿肌厚度在评估下尿道功能障碍中的应用[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7,38(8):632-633.
[3]任钰鑫.骶神经刺激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1(24):2736-2741.
[4]敬正英,石卫清,苟魏霞等.麦粒灸加穴位按摩配合间歇导尿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12):81-82.
[5]边静,张为民,王宇峰等.中医综合康复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自主排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14(1):62-65.
[6]刘春茹,王晶,焦永波等.电针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34):3807-3809.
[7]诸运青,高莲,梁军等.改良膀胱容量-压力监测在脊髓损伤患者不同时期神经源性 膀胱功能康复中的临床效果[J].四川医学,2017,38(2):185-188.
[8]徐丽茹,徐秀,邢丽娟等.基于清洁间歇导尿术的自我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6):27-29.
[9]娄天伟,田梦,高振梅等.温针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10):840-844.
[10]龚阳陵.针刺配合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6):731-734.
[11]胡翠琴,王美玲,高洁等.新型膀胱尿压仪在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分类管理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8,26(18):8-10.
[12]毛卫霞,刘金莉,朱红等.康复训练护理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4):19-21.
[13]焦永波,周顺林,陈红波等.膀胱尿压测评系统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评价应用[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6,31(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