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1年01月27日 出处:康复治疗科 作者:刘群英 编辑:lsw 点击次数:2825
患儿1岁2月,系G1P1,足月顺产,出生时无明显高危因素,逐渐家属发现患者运动功能、认知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人。现患者1岁,仍不能独立行走,左侧肢体发硬明显,左足下垂,左跟腱紧张。2020年8月门诊以“痉挛型偏侧脑瘫”收住院。
既往史:无异常。
入院查体:粗测智力水平一般,能认人,对外界反应可,多动,注意力欠集中,与外界情感交流少。家人角色定位准确,能偶尔发“baba、mama”音,吐词欠清,右手能抓握,左手抓握能力较差,指间协调性差,精细动作完成差,难以独自下地站立行走。左足下垂,左跟腱紧张,手法不能矫正,感觉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侧生理反射亢进,左侧Babinski征阳性。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引出,Babinski征阴性。2020年8月25第一次评估报告结果:
1.运动功能分级(GMFCS):Ⅲ级;
2.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粗分为12分,标准分为10分,提示处于正常水平;
3.粗大运动88项评分(GMFM-88):A区78%,B区60%,C区7%,总百分比:30%;
4.FMFM-61评分:A区15分,B区8分,C区2分,D区2分,E区4分,原始得分:31/183分,精细运动能力总分:31.38;
5.肌张力评定:左侧肢体:肩周肌群1+级;屈肘肌群1+级;旋前肌群1+级;髋内收肌1级;屈膝肌群1+级;踝跖屈2级;
6.功能及障碍:
(1)粗大运动:能独立翻身及独坐、腹爬,不能扶站扶行;
(2)精细功能:右手较左手灵活,左手能试图抓物,不能抓握物品;
(3)异常姿势:左上肢半屈曲模式、左手拇指内收姿势,扶站左踝跖屈并左足外翻姿势明显。
7.治疗目标:可稳定四爬;短暂扶行。
8.治疗方法:
(1)bobath球上侧身坐起,锻炼腹内侧肌群力量及侧方仰卧位至坐位体位转换,关键点的控制,以诱导手法为主。
(2)bobath球上双手支撑训练,提高双上肢支撑能力,重心转移能力。
(3)俯卧位至坐位体位转换能力,提高双手支撑,躯干回旋及体位转换能力。
(4)四点支撑位训练,提高四肢支撑、骨盆控制、重心转移,为四爬作准备。
(5)爬障碍物训练,提高双下肢分离运动、双手支撑、骨盆控制能力,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
2020年11月8日评估:
1.运动功能分级(GMFCS):Ⅰ级;
2.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粗分为15分,标准分为10分,提示处于正常水平;
3.粗大运动88项评分(GMFM-88):A区96%,B区67%,C区55%,D区10%,E区11%,总百分比:47%;
4.FMFM-61评分:A区15分,B区12分,C区3分,D区1分,E区5分,原始得分:36/183分,精细运动能力总分:33.78;
5.肌张力评定:左侧肢体:肩周肌群1级;旋前肌群1+级;屈膝肌群1级;踝跖屈1+级;
6.功能及障碍:
(1)粗大运动:能独立翻身及独坐、四点爬,能扶站,可短距离扶行(不稳),未能独站及行走;
(2)精细功能:右手较左手灵活,诱导下左手可试图抓握物品,但未能抓起物品;
(3)异常姿势:左上肢前臂旋前、左手拇指内收姿势,扶站扶行时左足廓清障碍、双足外翻姿势,左前足外展姿势;
通过2个疗程,20次运动治疗及其他综合康复治疗,GMFCS分级从Ⅲ级提高到Ⅰ级,GMFM每个能区均有进步,总百分比从30%提高至47%,肌张力有所下降,证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提高婴幼儿的运动功能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因一是婴幼儿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可以帮助其更好的发育成熟,二是在早期给予正常的运动模式的输入,可以提高运动功能及改善异常姿势的作用。
专家点评:
痉挛型偏瘫是痉挛型脑瘫中的一种,85%以上的孩子智力接近正常,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张力高、运动功能发育落后,两侧功能差距较大,尤其是精细功能[1],所以早期建立上肢近端功能的发育更能为以后精细运动的发展做准备,灵活性及协调性训练是偏瘫患儿的基础,通过体位转换可以训练到全身的肌肉,通过其灵活性,四点爬行可以通过重心转移更好的提高四肢的协调,使患侧及非患侧功能更加接近及协调,研究表明四点爬行训练能更好的促进大脑的发育,通过其认知水平。治疗时使用孩子喜欢的强化物,通过游戏的方式,使患侧肢体更好的参与进来,提高其主动性。通过强化训练婴幼儿在功能上的进步更好。
[1]史惟, 丁俊杰, 杨红,等. 痉挛型偏瘫儿童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发育进程研究[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