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中国)官方集团

首页 科室介绍 专家团队 典型案例 特色诊疗 专科专病 科室动态 学术交流 联系我们
典型案例

 

3D打印颅内动脉瘤模型 助力手术精准“拆弹”

 

    作者:    时间:2016-07-14   编辑:ZLL   点击次数:9477

电影《十二生肖》中,成龙利用3D打印技术神乎其神地窃取兽首的情节,让影迷们印象深刻。最近,尊龙凯时外五科的鲁明主任团队就将这种高科技用在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手术中,用来精准完成高难度的脑部“拆弹”手术。那么,鲁明主任是如何利用3D打印技术来进行脑部精准“拆弹”的?

颅内巨大动脉瘤 五旬老妇命悬一线

53岁的李阿姨持续头晕一年多未见好转,家人将她送到了尊龙凯时求进一步治疗。行CT检查显示:李阿姨的颅内病灶大小约2.9*2.6*2.8cm。

CT检查显示

进一步CTA检查发现左侧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开口处见巨大囊状动脉瘤,大小约22mm*12mm,窄基低,边界清晰光整,密度均匀。

术前MRI

CTA检查显示

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左侧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开口处见巨大囊状动脉瘤,大小约22mm×12mm,窄基底,边界清晰光整。而正常的血管直径仅为2-3mm,所以李阿姨颅内的左侧脉络膜前动脉巨大血栓性动脉瘤已经严重危及到她的生命安全。

据了解,脑动脉瘤并非大家平时所说的“肿瘤”,由于动脉血管弹力纤维层先天性缺乏,就好比一个轮胎只有外胎而没有内胎一样,在颅内强大血流的冲击下形成瘤样突起,血管壁极薄,因此随时会破裂。医学界把脑动脉瘤形容为随时能爆炸的“炸弹”。

随后,根据李阿姨颅内动脉瘤的特点,鲁明主任带领的手术团队决定实施“拆弹”手术。医生在她头颅上开个骨窗进行“拆弹”,术中利用3D模型作为参考,利用高端显微镜作保障,应用术中荧光造影,实时血液多普勒监测,电生理实时监控及超声吸引等辅助,成功完成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CTA及DSA,动脉瘤夹闭良好,无残留,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等相邻血管保护完好。手术很成功,她的颅内危机暂时解除。最终,李阿姨得以康复,恢复身体健康。 

3D打印精确复制大脑术前摸清动脉瘤、血管分布

大脑是人体最精密的器官,血管结构和神经结构非常复杂。由于微创手术的切口不能太大,通过锁孔手术夹闭分布在颅脑内不同位置的动脉瘤,这就好比医生要穿越一个深井“拆弹”,而井内遍布神经和血管构筑的红外线网。

这时医生就要像“庖丁解牛”一样,从正常脑部解剖结构的间隙中寻找最佳的手术路径,精准找到动脉瘤的同时要避免另外的脑部损伤。

那么,医生要如何精准“拆弹”?此次,鲁明主任领衔的神经外五科团队利用李阿姨的头颅CTA数据进行电脑软件三维图像重建,再将重建后的图像数据导入3D打印机内,采用软硬程度不同的材质制作包括颅骨、血管、动脉瘤的高仿真模型。

3D打印动脉瘤模型

李阿姨的3D打印颅内动脉瘤模型,采用透明树脂制成的坚硬颅骨,与真人血管特性接近的软性树脂材料制成的粉红动脉及黄色的动脉瘤,一目了然。鲁明主任说,这是1:1等比例打印的模型,可以清晰地呈现颅骨、大脑中主要动脉及不同部位动脉瘤等结构,对动脉瘤及其周围复杂结构实现精确复制。

切除夹闭动脉瘤后,确保脉络膜前动脉通畅

原本术前医生要在大脑中对病人的颅脑进行空间构象,但高仿真模型的存在增强了现实感。医生在手术前就可以在模型上使用动脉瘤夹进行模拟上夹。术前便可从大小不一的数百种动脉夹中,确定病人需要使用动脉瘤夹的型号,同时术中还可以应用模型进行对照,提高手术的精确度。

术中取出的血栓

“此外,模型还可以用于临床教学、手术训练、术前谈话以及动脉瘤形态学研究等方面。”鲁明主任说,3D打印模型的高仿真性能够满足个体化、精准化医疗的需求。  

健康贴士

不明原因头痛得重视

“一旦发现颅内动脉瘤,不能等到"爆炸"再治疗,而要早期手术治疗。”医生建议,对这种疾病还是要以预防为主。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或有家族病史的脑动脉瘤高危人群最好要进行体检筛查。可以做个CTA检查,这项检查基本上能排除有无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主要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很容易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排便、咳嗽等诱因下会突然起病,绝大部分患者往往在动脉瘤破裂后才到尊龙凯时就诊。

因此,医生提醒,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复视、眼球上后部的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尊龙凯时就诊。



尊龙凯时 地址:广州市沙太南路578号 邮政编码:510510 电话:86(020) 62323939
咨询手机:13922111505 邮箱:999brain120@163.com 传真:86(020) 6629 9224 
Copyright 2006-2019 www.sdhxxclgs.com 尊龙凯时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87008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