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09年09月09日 作者:2009-9-9 神经外二科供稿 点击次数:25237
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是我国中老年人三大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开颅手术,其死亡率和病残率均较高。脑立体定向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尊龙凯时外二科在成良正教授、朱丹主任的带领下,开展了立体定向下脑内血肿清除术,因其具有创伤小、时间短及适应证广泛等优点,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自Backlund提出应用立体定向技术次全清除高血压脑出血后,CT引导立体定向手术被认为是降低脑出血残死率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深部脑出血。其优点是:①对脑深部和重要功能区血肿可以做到定位准确,采用最短手术路径,准确达到靶点,避免了开颅手术对深部重要结构、血管的牵拉、损伤及术后加剧脑水肿的发生;②手术适应症相对较宽,适用于任何年龄,由于手术时间较短,操作简单,对于全身综合情况差及高龄患者较为适用;③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手术费用相对较少。
手术适应症 我们的临床体会,应从积极降低患者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角度考虑,放宽手术指征。手术指征为:(1)血肿量大于15ml以上,占位效应明确,深部血肿(如丘脑)血肿量在15~30ml更适合于穿刺抽吸;位于功能区的血肿量10ml以上,为了挽救功能,也可行手术治疗;(2)60岁以上有心肺肾等合并症不能耐受开颅手术;(3)有开颅手术指征,但病人及家属拒绝手术。
手术时机的选择 有研究证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20~30分钟即可形成血肿,血肿引发起继发脑水肿, 3~5小时内有的出血尚未完全停止,发病6~7小时后开始出现血肿周围区组织学改变,对脑实质的不可逆性损害,多在出血后8小时左右。因此许多学者认为高血压脑出血应超早期手术。但也有人提出定向手术是非直视下血肿清除,对脑内出血点不能有效控制,血肿清除后血肿腔内压力改变等影响,过早(小于4小时)手术清除血肿,术后易发生再出血而影响预后。所以我们认为早期手术(发病6小时)较为适宜,不但可以有效清除血肿,及早降低颅内压,,阻止脑疝发生、发展,最大限度减少脑损害。也可以避免再出血的可能。
手术要点:(1)术前应准确计算血肿量,以便术中及术后引流量的计算。(2)术中成功穿刺后,对液化的血肿可直接行血肿抽吸,对于较粘稠者可用尿激酶盐水冲洗后抽出。(3)对于靶点选择:我们认为应根据血肿具体形状来选择靶点位置:对于类圆形的血肿可以采用一个靶点,即选择血肿中心的置管方法;而对于长椭圆形及长条形的血肿来讲,我们多选择血肿中央向近心端1~2 cm、血肿面积较大且距脑干较近处为靶点,沿血肿长轴方向置管,即在血肿中心部位或偏后部位。(4)血肿排出量以术前计算量的60%~80%为宜,达到减压目的即可。残余血肿可以尿激酶溶解后排出。(5)对大多数血肿采用单道手术入路即可,对少数窄长条状血肿可选择双道入路(额部及顶枕部)手术。(6)对血肿破入脑室内并铸型者可在血肿清除并置管外引流的同时,行单侧或双侧脑室穿刺置管,促进血肿的排出与吸收。
术后尿激酶的使用: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物,有较强的溶解血凝块的作用,具有无抗原性、不良反应小、可反复应用等优点,局部用药优于全身用药。若血肿为血凝块,可引流管内注入尿激酶10万单位,溶解于生理盐水10ml一次注入,夹管4 h后开放,开放时,引流管可平放床头,3~4次/天。
术后处理要点:(1)术后应合理控制血压水平,我们体会可将患者血压控制在患者平时血压-20mmHg较为适宜。但对顽固性高血压可采用静脉滴注硝普钠或压宁定治疗。(2)因患者多为中老人,应注意内环境变化及营养状态。(3)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肺部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4)术后尽早行高压氧,针灸及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
典型病例
王xx,男,50岁,突发头痛,不能说话,昏迷入院。查头部CT显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约28ml(如图1)。急诊行立体定向下钻孔引流术。
术后2天,患者清醒,复查头部CT显示血肿量已经明显减少,引流管位于血肿中央(如图2)。术后半个月复查CT显示血肿消失。
术后第二天及第7天复查头部CT 显示血肿量明显减少,最后血肿完全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