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27日 出处:老人报2018-03-26 编辑:张三 点击次数:26230
本期专家 吴 杰
[个人档案]
吴杰,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尊龙凯时微侵袭神经外科主任。中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专业研究生毕业,曾在沈阳军区总尊龙凯时神经外科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外科及ENDOMIN College进修及学习。中华医学会尊龙凯时省神经外科分会内镜组委员、尊龙凯时省抗癫痫协会理事、尊龙凯时省健康管理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神经外科专业20余年,主要从事功能神经外科、脑肿瘤及脑血管病的微创手术、特别在癫痫外科、神经调控及神经内镜手术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各类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编著及翻译专业著作多部,主持省级专业课题2项。
记 者 黄旭君
通讯员 胡誉怀
诊室故事
微侵袭让手术越做越精细
在神经外科的专业细分领域里面,吴杰所带领的“微侵袭神经外科”,就是研究如何把手术越做越小、越做越细。我们都知道脑组织非常精细又容易受到伤害,需要进行开颅的手术都会对脑组织造成或大或小的损伤,有的甚至会造成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
为了能使牵拉脑组织的程度降至最小,医学界一直在想各种办法,然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对脑组织进行牵拉,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侵袭性小的手术入路,使脑组织暴露和牵拉最小化,来显著降低颅内结构术中的损伤机会。吴杰解释,微侵袭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最低的创伤,使患者获得最大限度的神经功能保护。
近年来,吴杰带领自己的科室,在脑科尊龙凯时率先开展了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神经内镜治疗颅底肿瘤、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术中唤醒麻醉下结合皮层电刺激及神经导航在功能区手术的应用;术中皮层电极埋藏在癫痫灶定位的应用;微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等。他以微侵袭为主要手段,从事的癫痫、脑血管病及功能神经外科疾病手术,科室年手术量超过400多例。
好医生要有责任心
做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学会跟患者打交道。在吴杰看来,医生须发自内心地关心病人,而不是想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
几年前,曾经有一位脑肿瘤患者入院,当时情况比较紧急,由于脑膜瘤有6~7厘米,吴杰尽快为患者安排了手术。入院后,家属和患者都非常配合术前准备,没想到在手术前一晚,患者突然不想手术了。细问之下,原来是患者担心有手术风险,也担心自己身体熬不过去,“花大钱了却下不了手术台”。得知情况后,吴杰马上连夜驱车回来跟患者做思想工作。“并不是为了一个手术,最重要是要让患者获益。”吴杰表示,医生应该加强与病人家属的沟通,多为病人和家属着想,许多事情说清楚了,就能彼此体谅。事实证明手术非常顺利,患者康复情况也比较理想。
现在,吴杰一年大概要主刀200多台手术,在临床岗位久了,吴杰的成就感来源依然没有变过,“看到危重病人可以康复出院了,那就是我最大的成就。”他说。
病案分析
用电极刺激解决帕金森运动障碍
神经调控技术是利用植入性或非植人性技术,采用电刺激或药物手段改变中枢神经、外周神经或自主神经系统活动来改善患者的症状的治疗技术。
很多帕金森患者往往需要接受长期的药物治疗,但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对药物依赖越来越强,用药量加大,药效却越来越差。这时候,不妨借助神经外科的手术治疗方式。
脑深部电刺激术俗称“脑起搏器”,吴杰介绍,这种治疗手段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电脉冲至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调控异常的神经电活动,达到减轻和控制帕金森症状的目的。
这种手术方法一是可控制帕金森病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或行动不能、平衡障碍等症状;二是减少口服药物的剂量;三是能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和能力。DBS对于改善运动障碍的效果较佳,不过却不适用于非运动障碍治疗,如嗅觉障碍、精神障碍等。
吴杰表示,一般要求患者年龄不超过70岁,但根据个体化评估后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从鼻孔入路切除颅底肿瘤
近年来,由于神经内镜颅底技术的发展,原来必须开颅手术切除的脑肿瘤已经可以不用开颅,只需在高清内镜下经鼻微创把脑肿瘤精确切除即可。这对相关疾病的患者来说,无疑是新的福音。
曾经有一位结婚多年不育的患者,通过影像学发现是由于颅内有垂体瘤,引起月经功能紊乱和不育。治疗方案是首先选择药物治疗。因为如何把瘤切掉,同时保护好垂体功能是手术的一大难点。
如果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方法,要牵拉正常的脑组织,在血管和神经的间隙中切除肿瘤组织,需要医生具备相当娴熟的手术技巧,但受到视野的限制,往往会有肿瘤的残留。而在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入路,就能很直接地到达鞍底,在直视下把肿瘤与垂体完整地剥离及切除。
吴杰介绍,神经内镜下经鼻颅底微创手术适用于包括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等颅底肿瘤的治疗。
传统的颅底神经外科手术需要开颅,由于颅底位置深又密布重要的神经血管,而颅底肿瘤往往位于其中,手术必须首先绕过纵横交错的神经血管才能达到肿瘤,稍有不慎就会损伤。而神经内镜技术另辟蹊径,可以经过鼻腔自然通道绕过脑组织和神经血管的阻挡,直接进入颅底,同时又能把镜子直接放到颅底肿瘤面前,在高清晰度的影像显示下精确切除肿瘤,使许多患者避免了开颅手术的风险。
脑血管疾病治疗应该前移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特别是在冷热交替的季节容易发作。一般来说,像中风、脑梗之后考虑溶栓,治疗效果往往不如人意,溶栓的时间窗只有短短4~6小时,患者往往因种种原因耽误了抢救时间。
吴杰介绍,其实外科手术是可以做到事先预防卒中的工作。在卒中患者中,颈动脉分叉部位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的缺血性卒中最为常见。因此,预防这种缺血性卒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去除斑块、治疗狭窄的最佳选择。凡颈动脉有缺血症状且狭窄程度大于50%的患者,或无明显症状但狭窄程度大于70%的患者,以及经常性发作的患者(说明颈动脉存在有不稳定的斑块),都适合采用这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在显微镜下进行,将动脉血管切开后,直接切除斑块,再将血管缝合。吴杰介绍,CEA手术防治卒中在国外已经被普及和接受,但是在我国每年手术却仅有3000例左右。其实,花较少的钱接受颈动脉剥脱术,切除斑块根除后患,比发病之后再匆忙治疗,效果要好得多。
帮你问医生
有什么检查可以提前预防脑卒中?
答:老年人应定期做颈动脉彩超。由于大部分缺血性脑中风与颈动脉狭窄有关,所以,中老年人更要做好筛查,及早发现和干预,从而减少脑中风的发生率。
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提供一种无创、简便的方法。不仅能清晰显示血管内中膜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是否有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详细情况外,还可分析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尤其在显示动脉壁结构的变化上有优势,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吴杰呼吁老年人可每年做颈动脉彩超检查,花个小钱预防“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