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性脑膜炎(神经内科)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大多从呼吸道吸入,形成肺部病源,经血流播散于全身各器官,30-50%的该病患者有较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本病治疗较为困难,死亡率较高(20-30%),治疗成功与否与(1)是否早期治疗;(2)药物对隐球菌的敏感性;(3)病人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因素有关。
隐球菌性脑膜炎
主要传染源可能是鸽新型隐球菌多由呼吸道吸入;另有约1/3患者经皮肤黏膜、消化道传染。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药、抗癌药物、接受器官移植术及白血病、AIDS、淋巴肉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结核病、糖尿病等患者成为该病主要易感人群。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隐球菌在脑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抵抗宿主防御反应健的毒性因子,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各种年龄均可发病,20~40岁青壮年最常见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少数急性起病。
疾病病因
隐球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外裹由细胞壁和荚膜组成的被膜,广泛存在于土壤、蔬菜牛奶、草地蜂巢及鸽粪中。隐球菌多由呼吸道吸入,可产生一种胞外磷脂酶B,破坏肺泡中的表面活性物质,进而改变肺组织的物理特性,使菌体较易在肺内形成病灶,数月内经血行播散至脑或脑膜,引起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1.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少数急性起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20~40岁青壮年最常见。 隐球菌性脑膜炎
2.首发症状常为间歇性头痛恶心及呕吐,伴低热、周身不适、精神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病情发展,头痛渐加重转为持续性精神异常、躁动不安。严重者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约半数以上伴脑神经受损以视神经最常见,其次为第ⅧⅢ、Ⅶ、VI脑神经。部分出现偏瘫、抽搐、失语等局灶性脑组织损害症状。
4.脑膜刺激征为早期最常的阳性体征,晚期可出现眼底水肿锥体束征等。
疾病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
2.免疫学检查
3..影像学检查
本病一经确诊,需立即抗真菌治疗。用药途径及疗程应个体化,一般总疗程为2.5~11个月停药。指征为: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CSF、常规检查正常、CSF直接镜检和培养阴性3~4周(每周1次)、两性霉素B(AMB)总量达1.5~3g以上。另外对颅内压增高者应用甘露醇及呋塞米(速尿)等脱水剂;颅内脓肿或肉芽肿可考虑手术切除;严重脑积水可行脑脊液分流术并加强全身营养支持疗法。
标题: | |
提问内容: |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